当前位置:凯时官网手机版下载-尊龙人生就要博旧版 |
|
封禅是一种表示受命有天下的典礼,这种仪式起源于,当时、的儒士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神灵,而泰山是齐、鲁分界。后来在齐、鲁祭祀泰山的仪式扩大为统一帝国的望祭,并定名为“封禅”。封禅二字中,封是的意思,禅是祭地的意思。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他即位的第三年,巡狩郡县,与鲁儒生讨论封禅典礼。
基本信息: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唐代解释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以报地之功。即《史记·封禅书》中的“报天,降禅除地”。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的手段。
关于封禅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中说“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后世学者认为这是封禅过程中的仪式,是指将封禅所用的文书以“金泥银绳”或“石泥金绳”封之,埋于地下。太史公《史记·封禅书》也有“飞英腾实,金泥石记”之记。
发展历史:
封禅是古代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史记·封禅书》载有春秋时期齐相论封禅一段话,说称霸后想行封禅之祀,管仲反对,认为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著名的有无怀氏、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十二个,都是受命之后才举行封禅仪式的。他们那时候封禅,有嘉禾生出,凤凰来仪,种种祥瑞不召而至。桓公自知没这么大的福气,只好放弃了封禅的妄想。不过先秦时代如何举行封禅之礼,由于缺乏史料,其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史记》所载,舜、禹以后举行过封禅的只有两个人,即秦始皇和汉武帝。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认为自己的统治得到上天的委命,第三年()就带了齐、鲁的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准备行封禅之礼时,儒生博士便议论纷纷,说古代天子封禅坐用蒲裹车轮的 蒲车 ,以免损伤山上的草木土石;要扫地而祭,铺上用菹秸做的席。所说互相乖异,难以做到,秦始皇一怒之下将他们全部斥退,自己乘车从山南登上之顶去行封礼,并刻石歌功颂德,然后又从山北下来,到去行禅礼。他的礼节基本上是取自战国时祭天帝时所采用的一套仪式稍加改造而成。
西汉中叶,随着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加强,汉家至尊的天帝神确立了之后,汉武帝决定按古礼举行封禅。但是,这封禅的礼仪,儒生与方士说的,各不相同。汉武帝便把封禅祭器拿给他们看,问古礼究竟怎么样,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汉武帝索性自定用祭的礼仪。
,汉武帝先到梁父山行禅礼祭地,然后到泰下东方设坛,举行一次封礼祭天。坛宽1丈2尺,高9尺,下埋 玉牒书.之后,汉武帝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之巅,举行了第二次的封礼。武帝封禅,祭天采用祭太一神之礼,设坛三层,四周为青、赤、白、黑、黄五帝坛,杀白鹿、猪、白牦牛等作祭品,用江淮一带所产的一茅三脊草为神籍,以五色土益杂封,满山放置奇兽珍禽,以示祥瑞。汉武帝则身穿黄色衣服,在庄严的音乐声中跪拜行礼。为了纪念这次封禅典礼,武帝还特改年号为元封。
1、封禅缘起
在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民初的史家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但从近年考古资料看来,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悠远的。
封禅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最具代表。
2、封禅经过
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必须的大事之一。
公元前26世纪,黄帝营建了以祀上帝,开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先河。以后,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建造了专用于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汉有,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元世祖定都,正门外筑坛祭天,元成宗时再于大都城东南建成郊坛,合祀天地。
3、封禅意义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自信傲岸的秦始皇并未忽视上天的存在,秦王朝于国都立四畤用于祭,他曾亲赴泰山封椫,虽然那只是为了标榜他自己的伟大功绩,并没有多大诚意,但也反映了上天在当时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自秦始皇起,封禅活动成为强调君权神授的重要手段。
封禅条件:
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给出了帝王封禅所必需的条件: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帝王在当政期间,只要具备二者任何一个条件即可封禅,但二者之间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帝王贤明、天下太平、天降祥瑞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也就说,帝王当政期间要有一定的功绩,即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禅、向天报功。
至于天降祥瑞之说,则比较隐秘,这和中国古代的“”思想有着极大的联系(“天人相应”,用现在的术语来讲,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某种联系),也就是说帝王贤明,才可能出现太平盛世,而在太平盛世将来之时,天往往会降祥瑞以示征兆,即所谓的“国之将兴,必有征祥”,至于天会不会降祥瑞、什么时候降祥瑞、降在什么地方,实则是一个非常隐秘的事情(现代人则解读为是一种迷信思想),正因为其隐秘性的存在,往往被一些居心之人加以利用,弄虚作假,欺人瞒天。
仪式介绍:
封禅仪式在和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较为著名的封禅有:
秦始皇封禅泰山,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汉武帝封禅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扫除边患;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云集泰山下,举行封禅大典,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改为乾封县;
唐玄宗封禅泰山,开元盛世,国力昌盛,且一改封禅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
宋真宗封禅泰山,导演了一幕“天书从天而降”的闹剧;
从明朝开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此后,明清两朝将原来的封禅改为了祭祀;
虽然到宋朝之后不再进行封禅,但崇拜活动却进一步扩大,无不知神山泰山。
(附:唐高宗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国、倭国、、百济、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 ,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状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 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封禅 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四制。封禅后,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铭》,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撰《朝坛颂》,均勒石。)
皇帝如何在泰山封禅:
在中国古代时期,帝王在登基称帝之后大都要去。这是一种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古代人们对宗教信仰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封禅封什么呢?按照古人的观点,泰山乃是五岳之首,上通到天,泰山下面的一座小山(梁父)是下到地府。所说封禅,便是在泰山上筑土成坛,燔柴(烧柴禾)在坛顶,以祭天,此称叫“封”。在泰山下面的小山(梁父)上选择一块地方(称为折)祭品,叫做禅。两方面合而称为“封禅”。原始的宗教观念主要是向自然界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崇拜,像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等,都很可能成为崇拜的对象。当人们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像这种繁杂絮多的信仰也得到进一步概括与归纳,产生出天和地的观念。人们把日月星辰归结于天,山川湖海归结于地,对天地的信仰也得以形成。泰山封禅便是这种信仰的一种表现。泰山封禅乃是建立于帝王的统治“受命于天”观念的基础之上的。帝王也在自己的统治获得一定成绩后,去泰山封禅,也意味着对天地之神报告太平并且致以谢意,感谢他们让国家风调雨顺、民生安乐的功劳;另一方面,在泰山封禅同时证明着自己的统治也是受命于天的。 传说中、伏羲氏、神农氏、、黄帝、颛须、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都曾经去泰山封过禅。因此推断,可能向天地信仰的起源相当古远。 有关封禅泰山还有很多传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据说也曾去过泰山封禅,并且归途中避雨的松树,也被称做“五大夫松”。
封禅为何选泰山:
泰山封禅是泰山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特色。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历史上历朝皇帝对泰山的顶礼膜拜,才使得泰山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象征作用,泰山才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国山”,从而在名气上凌驾于其他名山之上。
泰山封禅起于何朝何人,很难考证,但结束于宋真宗却可以定论,虽然后来许多帝王登临泰山,但性质已转化。古代帝王无不说自己是“受命于天” 封禅是帝王表示自己与天沟通的方式。古代封禅泰山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天下太平,国家兴盛。二是天降“祥瑞”。国家兴盛说明帝王功高德显,天降“祥瑞”说明上天对帝王的表彰,这时帝王要用一种方式回告上天,就是封禅大典。封是指在接近天的泰山最高处,用土筑成圆坛祭天,禅是指在泰山前的小山用土筑成方坛祭地。
那么为什么选择泰山封禅 ,而不是其他高山呢?
首先泰山为黄河下游地区第一高山,其山南的大汶口文化和山北的龙山文化充分说明泰山地区在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经常发生大水,先民借泰山以躲避水灾,在他们心里泰山是他们生命、种族、生活的地理依托,形成了依靠泰山的心理,泰山的保佑使古人产生敬畏,渐渐被神话。其次,古人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狭窄,认为一切都是天地日月所赐,从而产生神秘崇拜。泰山居住得太昊少昊部落,其“昊”字既是天上有日的含义,太昊少昊也被尊为太阳神。为了让天更清楚的知道他们的敬仰和祈祷,高山是最佳的选择,由于当时的人活动范围有限,在他们的活动区域中,泰山是最高的山。
“泰”“岱”在古字中相通,都是“大”的意思,泰山就是大山。所以,泰山是与天日最接近的,大汶口出土的日火山形象,十分形象的表现了当时的古人心理,由于先人活动范围和泰山在这个区域的第一高度,是泰山出现祭天崇拜,泰山的这种功能使泰山得以神话。以后的封建统治者都认为泰山是能通天的神山,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要借泰山的名气了,久而久之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追求的大事之一。封禅大典每朝每代皆有不同,但相同的一点是规模浩大。例如:汉武帝封泰山,随行万余人。宋真宗封泰山仅仪仗就有1600人。山脚至山顶两步一人。除了历朝皇帝重视泰山之外,名人骚客也对泰山情有独钟,并以在泰山铭文刻石为荣耀。许多缘于泰山的诗文、游记成为人们广为传颂的篇章,对传播光大泰山文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泰山封禅
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 正义 》解释:“ 此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中华·封禅大典》是政府打造山东旅游精品的重点项目,由委、市政府招商引资,邀请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先生的制作团队精心打造的一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泰山封禅大典:
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召集、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于是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祭祀雍上帝的礼封、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称颂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胡亥嗣位,于元年(前209年)也东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刻辞为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是所书。
封禅:
这种看来简易明了的仪式,何以成为历代帝王神乎其事、无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奥妙?自《·》出,封禅始于之说几成定论,南宋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禅之说是“陋儒之见”,“诗书所不载,非事实”。而恰恰是在《封禅书》开篇就写得明明白白,封禅大典“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须知《封禅书》之于有极特殊的意义:其父因病未能随行封禅,作为太史官的终生遗憾,临终前“执迁手泣”,悲叹,“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边夫”(《》)此言能不使司马迁,剔抉搜罗封禅史料,“殚精竭虑靡辞”以赴?况且司马迁以刑身,完全靠“重于泰山”的精神力量从事他的“名山事业”,使他不敢对泰山封禅著述有丝毫懈怠。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对封禅起源作出清晰描述,但司马对一这问题的探索和肯定却明白无误。无视这一事实,该不该算做“陋儒之见”呢?
追溯:
如果不抱先入为主的偏见,就不难看到前人对封禅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毕生以“克己复礼”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来汲汲于,寻觅封禅大礼的遗迹,“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以至在向弟子们传授六艺的时候,尴尬地说:“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遗憾地留下了空白。比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经谈到过封禅,可惜《》一书中的《 封禅篇 》早已亡佚,现存该篇是从《史记·封禅书》中补抄的。它保存了关于封禅起源的一段珍贵史料:“既霸,会诸侯于,而欲封禅。曰:古者封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中记载,作为后裔的“兴封禅”,也透出封禅起源的消息。以上诸说,显示了封禅起源的纵向系统。它虽开法构成信史,却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意义:
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封禅起源。 汉代《》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五经通义 》曰:“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似乎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
泰山封禅 刻石
封禅的具体仪式富有象征性。说:“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阯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 礼记正义 》云:“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 祭地, 瘗者,祭月也。”原来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历代帝王泰山封禅
秦始皇封禅:
秦朝统一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礼,并立石颂德。自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封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其实质则为巩固皇权,粉饰太平,带有一种的意味。
汉武帝封禅: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率群臣东巡,至,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自定封禅礼仪:至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高九尺,其下埋藏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候登泰山,行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在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此后,又曾五次来举行封禅仪式。
汉光武帝封禅: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台上垒。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改年号为。
唐高宗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国、倭国、新罗、百济、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为。
唐玄宗封禅:
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 封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并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坛颂 》、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
宋真宗封禅:
元年(1008年)十月,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改乾封县为;封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撰《封祀坛颂》、撰《社首坛颂》、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院内。
宋真宗之后,帝王来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
封禅大典的缘起: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但从考古资料看来,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悠远的。封禅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 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
表演内容:
封禅大典
项目总时长约80分钟,整个演出共分为七个篇章,包括序幕、金戈铁马——秦、儒风雅乐——汉、盛唐气象——唐、艺术王朝——宋、康乾盛世——清、尾声。穿越了中国5000年的历史时空,500名演员,5000套霓裳华服,演绎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故事,真实再现了古代五朝的市井文化和帝王封禅场景。所表现的内容,实际上是当时那个朝代华夏文明发展所达到的高度,是对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度思考,是对华夏古老文明的崇高礼赞,也是目前国内第一场涵盖了五朝历史的演出。
都有哪七十二个皇帝到过泰山封禅?
泰山是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圣地。相传上古时期就有72代君王曾封禅泰山。自秦至清,史籍上确切记载的到泰山封禅祭祀的皇帝共有12位。
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泰山一览表:
秦始皇嬴政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封泰山、禅梁父山
二世胡亥 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 登封泰山
西汉 武帝刘彻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封泰山、禅肃然山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封泰山、祠明堂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封泰山、禅蒿里山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封泰山、禅石闾山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封泰山、禅石闾山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 封泰山、禅石闾山
东汉 光武帝刘秀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 封泰山、禅梁父山
章帝刘烜 元和二年(公元85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安帝刘祜 延光三年(公元124 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隋文帝杨坚 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为坛设祭泰山
唐高宗李治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 封泰山、禅社首山
玄宗李隆基 开 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封泰山、禅社首山
宋真宗赵恒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 封泰山、禅社首山
清圣祖玄烨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 祭祀泰山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 祭祀泰山
高宗弘历 乾隆十三年(公元 1748年)至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 先后10次祭祀泰山
- 上一篇:
- 下一篇: